愿你们的笑容比格桑花开更灿烂 徐汇公益援助团队扶贫记

2020-09-07

徐汇有一支由区政协委员发起、青年企业家组成的公益援助团队,全情助力脱贫攻坚,用自己的行动为贫困地区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由国务院扶贫办和全国工商联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团队在全国600多家参展评比的机构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参展机构的荣誉,成为上海唯一一个获得此类殊荣的团队。

2020年是我国扶贫攻坚之年,随着社会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为了花朵的微笑”一支由20人组成的队伍已经整装待发,这次他们将赴徐汇对口支援的云南红河州屏边县六斗小学支教,让有更多的孩子感受徐汇青年一代的社会担当和热情,让更多的孩子绽放最美丽和无忧的微笑。

 教育的力量会震撼你我

微信图片_20200907123600.jpg

“为了花朵的微笑”公益援助团队是由徐汇区政协委员、区青商会副会长、上海灵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夕爱发起的。林夕爱谈起成立团队的缘由时,说起了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段往事。

2013年《焦点访谈》栏目热播,其中提及了甘南藏区的两个村寨间为了争取放牧的草场,常年械斗。几十年来,村落间的武力纠纷不断,难以想象这是在现代法治社会发生的事情。为了平息双方世仇关系,政府在两个村寨之间建立了学校,学生分别来自这两个村寨,让孩子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明白事理、明白法律,懂得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道,在无形中化解彼此之间的隔膜。这段描述让林夕爱非常震撼,也让她想去实地看一看。2014年,当她第一次踏上甘南这片土地,就被这里孩子们憨厚、淳朴的眼神所打动,她希望孩子们永远能像格桑花一样开心快乐,因此出现了“为了花朵的微笑”。

2015年,首次发起的10人支教队伍进入甘南藏区卓尼县车巴沟小学,带去了包括体育、美术、地理、英语等当地教师缺乏的教材。“教育的力量能改变很多东西。”这是参与公益团队的很多人的共鸣。也正是抱着这样的共同信念,让团队持之以恒在做这件公益之事,根据当地需求援法、援医、援教。

 只需要做好我们自己的那部分事

在“为了花朵的微笑”公益团队的理念里,公益不是施舍,它是每个人行有余力才做的事,资助也不需要让孩子知道,并不建立私人联系。援助资金到位,对接的是学校,直接让想上学的孩子无需顾虑学费;人员到位,让援法、援医、援教各种援助看得见、摸得着。只要做到这些,他们公益援助的工作就做完了。

微信图片_20200907123339.jpg

好事万人帮,团队在开展公益援助之初就得到了徐汇区政协、区委统战部以及青商会的大力支持,第二次组织援教的消息一经发布,就有相关界别、商会80多人报名,参与者不乏来自美术、体育等专业院校的人员。这次公益援助时,团队根据当地需求,进一步完善了计划,80余人的青年企业家队伍根据每个人在医疗、音乐、美术、英语、体育、地理、语文、数学、法律等专业特长,分成若干个小分队进入甘南州卓尼、临谭、夏河碌曲、迭部、合作六县市最需要帮助的学校去援法、援医、援教。“所有去的人都身有所长,把援助的事做好。”林夕爱这样形容团队。在十多天的支教过程中,成员们住的是睡袋,吃的是学校简餐,也没有条件洗澡,但没有人叫苦叫累。同是区政协委员,担任青商会会长的郑恩海率队援教的临谭县古战乡甘尼村小学,是条件最艰苦的援教地点之一。援教队伍走山路,勇敢克服高原缺氧环境,晚上备课,白天执教,克服一切个人困难,全身心投入援教活动,真诚张开双手拥抱每一个孩子。

扶贫援教并不是简单的捐款捐物,团队在公益援助的过程中,始终以当地实际所需为准绳。青年企业家们为了摸清帮扶的贫困孩子及家庭现状,赴海拔近4000米的甘南自治州卓尼县车巴沟,走访了众多藏族家庭。发现部分牧民家庭无力承担孩子的教育费用,很多孩子面临辍学问题。通过进一步的走访,他们了解到,甘南贫困地区的部分学校没有操场,没有食堂、医疗师资缺乏,如临潭县古战乡甘尼村小学四个教学班,只有四名教师;在零度寒冷的天气里,许多孩子只穿两件单薄的毛衣。但是孩子们那抹清澈而真挚的眼神和向日葵般的笑脸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走访结束后,企业家们感受到真正的扶贫并不是捐助物资和资金,而是需要制定帮扶方案,并监督实施,通过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以期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

微信图片_20200907123414.jpg

此后,一年一度的支教活动中,“为了花朵的微笑”团队不仅给山区的孩子们送来新的棉衣和文体用品,还给他们教授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2019年的援助团队给甘南州7所学校给与资助200多万元,其中对两所学校还进行了支教活动。青年企业家们还积极联系上海的医疗、教育资源,帮助贫困家庭儿童治疗重病急病,连续三年邀请甘南藏族自治州学生来上海学习交流,扩大孩子们的视野和眼界。“希望能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这扇窗里会有光照进来,也能让他们从这里看出去。”团队成员们说。

 公益的获得是相互的持续的

把一份份炽热的爱心投向贫困家庭的孩子,让扶贫不流于形式,让帮困帮到实处,是这群青年企业家参与扶贫支教的初衷,通过不断深入和升华,坚持至今。“为了花朵的微笑”公益团队带去的不仅仅是物质上和支教工作的帮助,更多的是希望孩子们有精神的鼓舞,让这种精神一直滋养着莘莘学子茁壮成长,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学有所成来回报家乡和社会。精神上的鼓舞是相互促进的,锦衣玉食的“创二代”们积极克服客观艰苦的条件,既锻炼了意志品质,也亲身感受到了祖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均衡问题,深入了解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内容,同时坚定理想信念,要赋予其更强的生机和活力。原本想要帮助贫困孩子的公益行成了不少青年企业家的“变形记”,让许多创二代重新审视自我。“我们只是给了孩子们一点点,自己却收获了很多回报,对我心灵的洗涤、精神的净化,让我更懂得感恩生活、珍惜当下……”有成员提起参与这项公益活动很有感慨。

公益是团队做他们认为对的事,但并不是单方给予,每位成员在做公益的过程中,同样是获得的一方,这也让这件公益好事得以不断持续。美术学院出身的区政协委员、青商会副会长沈叶爽提到,在教孩子们美术课时,一位穿着破旧碎花裙的小女孩把自己制作的小玩具送给她,还抱着她的脖子亲了一下,另外几个孩子送出了自己心爱的画作,用最朴素的方法感谢远道而来的老师,这样的感动久久停留在心中,更坚定了她反哺社会的责任与决心。如今,这项公益活动已经从最初十多人的团队发展到了数百人的倾情投入,参与者们从中得到了无比宝贵的心灵收获,从最初因为好奇去看看,到“我要去,因为想孩子们了”,一年又一年,因为爱而越来越团结。

微信图片_20200907123344.jpg

从“为了花朵的微笑”公益援助团队首次发起对甘南藏区小学的援助至今,已经7年。这些年,团队已经对甘南州的各县市乡村小学进行过资助,援助资金超过1700多万元;从2014年开始对100名学生(小学20名、初中25名、高中55名)进行对口资助,这其中的有些孩子已经上了大学,有的已经步入社会。格桑花开,微笑绽放,做好公益,也做好自己,让这支团队不断前行。

(记者:耿洁玉)

1.jpg
2.jpg3.jpg4.jpg

作者:耿洁玉
编辑:储韡駸